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

    因运河而生的古城 |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考古——宿州城区

    来源:宿州市博物馆 作者: 孙肖肖      发布于: 2023-10-16

          隋唐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起点,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历史原因,隋唐大运河多段已不复使用而成为遗址。这些保留了大量历史遗存的地下文化遗产宝库,是研究隋、唐、宋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此外,还征调民工开挖永济渠,扩建山阳渎,疏通江南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形成了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


     

    运河考古发掘时间轴

     

          南北大运河的开挖,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和高超的建造工艺技术的体现,加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对河北、江淮及江南的控制,保障了南粮北运的畅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通济渠在隋、唐、北宋一直沿用,但是,随着宋金南北分治,战乱不断、社会动荡,通济渠运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损毁严重,日渐淤塞,逐渐荒废,失去原有功能,告别数百年的繁华,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漕约500年的隋唐大运河,对促进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全长650公里,安徽省境内遗址长约180多公里,宿州市境内140多公里。宿州,因运河而生,跨运河而建,随运河的发展而繁荣,随运河的兴衰而变迁。

     


          大运河曾从宿州的哪些地方流过?

          目前,宿州境内(除泗县段外)的大运河遗址,基本上都被湮没在城市和农田之下,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要知道运河具体的所在地点,并非易事。

          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已准确划定了运河本体的走向和具体位置。大致上,运河线路大部分与今S303省道公路并行,部分河段还被压在公路下。运河从河南省永城市入安徽境内,自西北向东南,经濉溪县入埇桥区西二铺、宿州市城区、朱仙庄、宋庙、大店,灵璧县葛店、娄庄、灵璧县城、虞姬,泗县长沟、关庙、泗县县城、草庙,向东进入江苏省泗洪县。


     

          2006年以来,对大运河宿州段的考古发掘就多达十七次。通过发掘,发现了运河河堤、河口、河坡、河道、码头等重要遗迹,基本确定了大运河的走向、宽度和深度等信息,对运河的开凿、使用、维护、废弃等过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以瓷器为大宗,涉及全国二十余个窑口,是当时南北瓷器流通的重要证据。

     


          西关大街——傍河而生的千年古街

          宿州西关大街,是在宿州西门口到拂晓大道中间的这一段路,这是一条千年古街。

          它本是隋朝时期修建的隋堤,北侧沉睡的就是著名的隋唐大运河。

          它兴盛于唐宋,虽然南宋后,汴河湮灭,宿州走向没落,西关大街两侧聚集的人口减小,但宿州古代居民夹河而居东西狭长的格局没有改变,西关大街一直以来都是一条商业街。

     


          西关运河遗址究竟在哪?它又有哪些重要的发现呢?

          西关运河遗址发掘点位于宿州大河南街与西环城河交叉处西侧。2006年4月至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水井3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500余件及大量陶瓷片。


     

    宿州西关运河遗址发掘现场图

     

          经发掘得知,河底宽约20米,河底距地表5米,运河河道地层堆积较平坦,各层叠压有序。依照河道的断面堆积情况,        文化层自晚至早分为九层,基本上反映了河道的开凿、使用、废弃的年代。中心河道底部平坦,这与以往发掘的运河遗址的中心河道剖面基本一致,反映出作为人工修筑运河的一致性。河道的地层堆积简单,早晚叠压有序,说明当时或后期人类活动对运河本体改造的主动性行为较少。

          南北河口的宽度为32.65米,因发掘区域限制,河堤的宽度未能揭露。河堤由南河堤和北河堤组成,南河堤高出北河堤近1米,可能与后期人类取土破坏有直接关系,同时,南堤作为路道,往往还有垫高的可能。


     

    宿州西关运河遗址墓葬发掘现场图

     

          在运河河道中发现了一座墓葬,初步判断墓葬年代大致为金元之交。河道中修筑墓葬,表明此时大运河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它完全废弃,应当就在此时。在河堤和南北河坡上还发现了明清晚期的水井和灰坑,说明此时运河已废弃。

          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时代跨度自唐代早期到明清时期。按种类划分有陶瓷器、铁器、铜器、石器、骨角器等。其中以瓷器占绝大多数,时代跨度自唐代早期到明清时期,有黄釉瓷、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青白釉瓷、三彩等。根据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陈设用具和娱乐用具。器形有碗、盏、盘、盒、罐、炉、杯、枕、钵、执壶、盂、人物俑、动物俑、棋子、骰子等。


    唐 青黄釉褐彩祠执壶

     

    唐 三彩兔形枕
     

     

    唐 巩县窑绞胎瓷枕

     

    唐 莲花纹陶瓦当

     

    宋 白釉褐彩瓷羊
     

     

    宋 说唱陶俑

     

     

          西关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隋唐大运河在宿州段的历史变迁、运河经营、维护与治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出土了大量多产地、类型丰富的陶瓷器,具有南北兼容的基本特点,对于研究大运河史、水运史、交通史和陶瓷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城区发掘点示意图

     


          木牌坊——商贾云集的贸易码头

          木牌坊运河遗址位于西关大街东端北侧,北邻中山街,西侧紧靠八一小区,南部为大河南街,恰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上。

          2007年3月至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宿州市文物部门组成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队,共发掘遗址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2000余件,发掘出大量遗迹,有码头、木岸狭河、灶、灰坑、沉船、河堤、河道,取得了重要收获。


     



     

    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发掘现场

     

          通过发掘,共揭露出河堤、石构码头各一期,以及沉船一艘。根据河堤堆积和地层叠压打破关系可知,河堤为运河最早开挖形成,时代或为隋。河堤做工讲究,既用夯土夯筑,又在驳岸上夯筑护坡,护坡内用木桩加固,与“木岸狭河”技术极为相似。(“木岸狭河”是宋代为治理运河而实行的一项水利技术,目的是抬高水位,束水攻沙。史载: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扼束水势,令深驶”,即打入密集排列的木桩以加固河堤,称为“木岸”,填充泥土或砂石,使河床束窄,水深加大,水流加快,从而改善航运状况,并起到清淤效果。)

     


          宋代的码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通过这次发掘,我们得知,码头南北对称,为石质结构,用石板夹杂白灰浆错缝平铺砌筑而成。北码头被破坏,形制不明,但南码头相对完整,呈直角梯形,壁面陡直,便于水流增速,航行通畅,码头周侧有木排,上下叠压二层,北坡有26根原木,最大直径32厘米,有木桩固定。码头的时代应当处于北宋晚期。后因宋金战乱码头毁废。有关专家给予了极高评价,该码头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研价值。
     


     

    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发掘现场

     

          在北宋淤积层界面发现一艘沉船,规格较小,应为内河行驶的船只。船体为木板结构,残损严重,现只存内底版和舷侧板。内底板由10列纵板组成,边缝、端缝均采用直角同口加横向枣核钉固接,缝隙间填有油灰,做工十分讲究。沉船残长12.4米、宽3.2米、高0.5-0.6米。考古人员推测,木板船可能因河道淤塞或大风造成淹没,从而残留了一些底板及侧板。目前,船板展示于宿州市博物馆内。


    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发掘现场

     


          “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轴栌相继”

          木牌坊运河遗址是通济渠河道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河道堆积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唐——明清瓷器,以宋代瓷器为大宗。这些瓷器釉色多样,器形丰富,涉及南北方各大窑口,反映了运河瓷业贸易的兴盛。

          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黄釉、酱釉、绿釉、天蓝釉、茶叶末釉等,器形有碗、盏、盘、碟、钵、杯、盒、器盖、水盂、壶、盆、罐、枕、盅、炉、白杵等。时代跨度为中晚唐一明清,以宋代瓷器为主,尤以南宋为多,元代瓷器亦有一定量的出土。


    金 白釉红绿彩瓷碗

     

          除瓷器外,还出土了较多的陶器,器形有钵、纺轮、釜、增塌、绞胎丸、盆、瓶、器盖、瓦、瓦当、砖、印模、香熏盖等,时代跨度为中晚唐至明清,以宋代遗物为主,多为生产生活及建筑用具。另铜器、玉器、骨器、琉璃、石器、铁器等亦有一些发现,其中铜器有铜环、铜簪,玉器有棋子、扶手、饰玉、兔雕,骨器有梳子、簪,琉璃有簪、珠,石器有確头、础石、石丸、砚台、错锭,铁器有锚钩。可见运河贸易除规模巨大的瓷业外,还有各类生产生活及建筑用具商品。这与文献记载当时运河“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轴栌相继”是相对应的,进一步印证了运河商船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各类商品贸易异常繁华。


    宋 白釉褐彩瓷狗
     

     

    唐 石锚碇

     

    金 礌石





     

    宋 玩具瓷狗

     

          大运河通济渠遗址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为隋、唐、宋的文明,恢恢大唐的繁盛气象和北宋的经济繁荣提供独特的见证。通济渠遗址及其内的码头,以及可能存在的隋堤上的建筑物,均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大运河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地下文化遗产宝库,它既是隋、唐、宋各时代的缩影,又是研究中国漕运史、商贸史、陶瓷史及隋、唐、宋时代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隋、唐、宋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全面深入研究,值得我们大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