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宿博信息

    牛年话牛 ▎邀您一起了解宿州牛文化

    来源:宿州市博物馆 作者: 陈列部      发布于: 2021-02-16

        牛是传统十二生肖之一。根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两批秦代竹简、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但与现在有略微区别。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且与今相同的古代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其卷三《物势篇》: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

        牛,又为中国传统所称“六畜”(牛、马、羊、狗、鸡)之首,为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举行隆重仪式中的“太牢”之冠。《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礼记.王制》说:“天子社稷皆太牢”。太牢一般指牛、羊、猪三牲,也单指牛牲。牛牲为上礼,是帝王天子才能享受的礼制,诸侯王以下用“少牢”,只能用猪、羊、鱼等为祭礼。
     
        牛,属脊椎门哺乳纲偶蹄目具角型动物,常见种类有黄牛、牦牛、野牛、水牛等。驯化的牛是由野生经人工长期驯化培育而成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驯化牛的起源地之一。

        在我国发现牛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在南北方的许多遗址中普遍存在。随着动物考古学的发展以及考古资料的详备化,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情况有了更详细的介绍,使我们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宿州地区的较多新石器遗址中也出土了牛骨骼,较近有如芦城孜遗址。芦城孜遗址中,可鉴定的哺乳动物标本300余件,其中牛骨标本约占9.7%,发现有9块黄牛的角残块,报告推测牛在当时可能已经为家养了。
    图片来源于《宿州芦城孜》,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
     
     
        牛被驯化成家畜之后,功能用途更加广泛,有食用、祭祀、殉葬、拉车等,当先民发明牛耕以后,牛遂成为中国传统农耕使用的主要畜力,成为支撑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功臣。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农家以牛为耕种之本”;《陈旉农书》中专设“牛说”一节,指出“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以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耶。较其轻重先后缓急,宜莫大于此也”。可见一二。
    锤牛图画像石·汉
    2003年萧县圣村M1出土,萧县博物馆藏
    此图为浅浮雕。画面左侧一人,头戴巾帻,着短衣短裤左衽,一手持锤,一手持一牛角状物, 双手高举,跨步前行 ;中间一牛,四蹄腾空,向左奔冲 ;右侧一人,亦戴巾帻,着短衣短裤, 一手执牛尾,一手执一尖锥状物,双臂伸展,奔跑向前,画面上下两边有框。
     
    牛车图画像石·汉
    (局部,1997年泗县洼张山汉墓出土,泗县博物馆藏)
    此图为浅浮雕、阴线刻,为朝见·牛车图的下部分。牛直首牵引蓬车前行,车上一人,头戴帽,左手执绳。整个画面细致流畅,富有动感。
     
        牛,具有忠厚、勤劳、耐劳等品格,在农耕文明时代,养牛、用牛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条件,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牛遂成为人们的好友,人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牛也成为古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牛的形象也出现在了较多文物中。
     
     
    牛羊图拓片·东晋
    萧县丁里镇孙小林子征集/出土,萧县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汉画总录(萧县卷40)》
    此图为浅浮雕。左侧残损不可见,画面中间一羊,右向而立;右侧一牛形有翼兽,左向奔跑。
    凤鸟奔牛图·东汉
    东汉,萧县瓦子口水泥厂征集,萧县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汉画总录(萧县卷40)》
    此图为浅浮雕。漫漶,上见一凤鸟,尾分十二歧,左向而立 ;中间二鸟相对而立 ;下部左侧似
    可见一人,右侧一兽似牛,长尾有角,左向而奔。上边有框。
     
    酱黄釉瓷牛·唐
    萧县出土,宿州市博物馆藏
    昂首,圆目,嘴微张,四肢较短。上身施酱黄釉,下部露白色化妆土。萧窑产品。
     
    唐代酱釉瓷牛·唐
    (萧县滕庄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昂首,圆目,嘴张开,两长角后扬,前肢前伸,呈咆哮状。上身施酱釉,下部露白色化妆土。红褐色胎体。萧窑产品。
     
     
        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牛年是勤劳耕作的年份,也是丰收的年份,希望大家像牛一样,奋蹄工作,收获明天!

    原文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JpGJ1oLt7RlSX0LfGdjg6w